2019 年 11 月 10 日下午,由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深圳市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主辦,廣州泰和腫瘤醫院協辦的廣州泰和醫學人文研究教育基金 2019 年度匯報會在中山大學馬丁堂舉行。
廣州泰和醫學人文研究教育基金 2019 年度匯報會合影
而致力于打造醫療技術高地和醫學人文高地的廣州泰和腫瘤醫院于 2018 年設立“廣州泰和醫學人文研究教育基金”,與中山大學合作,支持青年學者進行醫學人文課題的研究。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日本千葉大學等國內外關注醫學人文研究的 20 支青年菁英研究團隊將進行項目匯報,研究內容豐富多彩,覆蓋醫學人文研究的多個方向。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程瑜教授發言
今年匯報會還設置小組討論,邀請中山大學張文義副教授、涂炯副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葉增杰研究員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周殷華研究員擔任青年導師,引導和點評青年學者們的研究。希望通過專家和青年學者的深刻討論,促進醫學人文建設進一步落實,醫學人文精神在醫務工作者的教育、從業過程中得以重視和體現,為營造良好的社會醫療環境,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20 支青年菁英研究團隊分組匯報情況如下:
第一組匯報團隊指導導師為中山大學大學的張文義副教授,北京大學的葉晗研究團隊、清華大學江源研究團隊、上海交通大學的石甜研究團隊以及中山大學的石易人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李菲菲研究團隊,針對男同關系與艾滋病的治療、麻風病人對家和社會身份的認可、苗族人口異地養老、苗族地區醫生的地方性醫療知識搭建和女性癌癥幸存者的自我照護五個課題進行了匯報和小組討論。
第二組匯報團隊是在中山大學涂炯副教授的指導下,圍繞精神科社工服務模式創新、中國結直腸癌患者治療決策的家庭參與、人體器官捐獻者家屬的心理變化、青年抑郁患者歸因模式及社會文化和中國宮頸癌防控體系轉變五個主題,由香港科技大學林珠玉研究團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 Christopher Lavender 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的李超均研究團隊和中山大學朱夢宇研究團隊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吳玥涵研究團隊展開匯報和分享。
第三組匯報團隊,廣州中醫藥大學葉增杰研究員帶領日本千葉大學蔡英杰研究團隊、中山大學何樂劍研究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靳園園研究團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代坤研究團隊、哈爾濱醫科大學李辭研究團隊,圍繞初診乳腺癌患者治療前支持需求、癌癥患者網絡信息檢索與醫患信任建立、護士的人文能力、不宜妊娠女性堅持生育的原因以及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進行匯報和探討。
最后一組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周殷華研究員領銜,來自云南大學高峰研究團隊、中山大學張學穎研究團隊、中山大學張月研究團隊、南方醫科大學卜夢茹團隊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張惠婷研究團隊針對慢性病防治、乳腺癌患者對未成年子女的告知、青年炎癥性腸病患者的主觀幸福、廣東省人文關懷示范病房建設規范和乳腺癌患者重返工作進行了匯報和切磋。
現場花絮
閉幕式上,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程瑜教授發言總結,當初凱博文教授 76 歲高齡時仍積極為推廣醫學人文事業奔波,希望由凱博文教授所身體力行的照護精神能夠薪火相傳,不斷推進醫學人文的發展。
廣州泰和醫學人文研究教育基金
為大力推動中國的醫學人文研究和應用,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攜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于 2016 年共同建立了醫學人文科研教學基地,此后每年 11 月都會舉辦在研的醫學人文科研項目年度匯報會。
經過前期一系列的準備工作,2019 年 5 月 18 日,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環境專業委員會籌備會正式在廣州召開。會議由中國抗癌協會組織部部長王宇主持。錢朝南教授作了有關腫瘤微環境專委會的各項籌建工作匯報,袁太澤主任醫師介紹了微環境專委會組織參加 2019 年中國腫瘤學大會的工作計劃。
農歷 2019 年末,武漢爆發了由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簡稱新冠病毒) 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重癥率為 13.8%,粗病死率為 3.8%。該傳染病的病程中以肺部損害最為常見,因此人們最早也稱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
近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 公布了 2020 年美國醫院的最新排名。梅奧診所及德州大學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 (以下簡稱 MD 安德森癌癥中心) 都獲得極為靠前的排名,可喜可賀!